入秋后虫咬皮炎患者增多
秋季来临,我市气温逐渐转凉,皮肤科门诊迎来一波“虫咬皮炎”就诊小高峰。近日,记者从我市一些医院皮肤科了解到,近半个月来,因蚊虫叮咬引发皮炎的患者较上月增加,其中儿童和过敏体质人群占比较高。医生提醒,秋季蚊虫进入“活跃末期”,市民仍需增强防护意识,避免因“小叮咬”引发皮肤感染等。
“孩子腿上、胳膊上全是红疙瘩,痒得晚上睡不着觉。”9月3日,在黄河三门峡医院皮肤科诊室,市民王女士抱着3岁的儿子焦急地向医生描述。经检查,孩子被诊断为“虫咬皮炎”,罪魁祸首正是家中花盆旁滋生的蚊虫。
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洛燕介绍,入秋后我市气温下降,但白纹伊蚊(俗称“花蚊子”)、跳蚤、螨虫等蚊虫并未完全“偃旗息鼓”,反而因“越冬前储备能量”进入活跃期。“秋季蚊虫叮咬毒性更强,且人体免疫力在季节交替时相对较弱,更容易引发过敏反应。”张洛燕说,门诊中约60%的患者表现为四肢、躯干出现红色丘疹、风团,伴剧烈瘙痒,部分患者因抓挠导致皮肤破损、继发感染,甚至出现发热、淋巴结肿大等症状。
“并非所有人被蚊虫叮咬后都会出现严重反应,但三类人群需格外注意。”张洛燕提醒,儿童皮肤娇嫩、免疫系统尚未完善,叮咬后红肿、瘙痒症状更明显;过敏体质人群可能对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,出现大面积风团、水疱;长期户外工作者因暴露时间长,被叮咬概率更高。
张洛燕表示,不少市民被叮咬后习惯用“土方法”处理,如用热水烫洗、涂抹牙膏甚至用力抓挠,这些行为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正确的处理方式应为:被叮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,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;若出现明显红肿、水疱,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;瘙痒剧烈或出现全身症状(如头晕、恶心)时,需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