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伤痕”到“青绿”:灵宝小秦岭书写生态传奇
“山河同辉,共此青绿”,这不仅是对生态美好的向往,更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。近年来,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,以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要抓手,筑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。为展现这一系列成果,本报精心策划并推出“青山换新装崤函绿意浓”系列报道。记者深入全市各地,挖掘生态保护的典型经验,呈现生态治理与绿色转型的亮点成效。让我们一同跟随报道,见证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,感受绿色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。
一场秋雨后,灵宝小秦岭层峦叠翠,蓝天碧水相映,美如画卷。这里曾因无序开采满目疮痍,如今绿装披身,成为动植物乐园。这一转变,是我市践行“两山”理念、推进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,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。
从“靠山吃山”到“护山养山”。在灵宝市朱阳镇苍珠峪等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现场,废渣有序处置,覆土上新栽的树苗生机勃勃。近年来,灵宝市以“零容忍”态度打击非法开采,建立长效机制,累计整治矿山坑口1000余个,复绿面积5.2万亩。朱阳镇同步推进高标准杜仲林建设和山区林质提升工程,将专项债券资金精准投入生态修复项目,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。生态修复催生绿色产业,该市依托12.7万亩林下经济区,发展多元种植模式,总产值突破6.8亿元。
从“黄金独大”到“多业并举”。灵宝市阳平镇大湖村曾是矿区村,如今焕发生机。村民放下“铁镐”,拿起“锄头”,在村干部带领下,种植核桃、山楂和中药材,发展养殖,建设农家乐。村里“三大宝”——核桃、苹果和杜仲,带动户均年收入超5万元。2019年,大湖村投资1500万元建成研学实践教育园区,集多种特色于一体,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,实现从“矿区”到“景区”、“田园”到“课堂”的转变。豫灵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,打造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。国投金城冶金、新凌铅业等龙头企业带动铜、铅、碳等产业集群崛起,绿色循环经济成为新引擎。豫灵镇党委书记刘冬感慨:“过去靠挖山开矿谋生,如今护山兴业发展,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。”
从“生态修复”到“绿色经济”。小秦岭生态嬗变,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。汉山景区依托“中原第一峰”老鸦岔优势,推出矿洞体验、黄金文化研学等特色项目。五一假期,单日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。景区副总经理冯凯介绍,汉山做好“旅游+”文章,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,让游客感受地质变迁与生态修复奇迹。故县镇河西村村民李晓军见证家乡巨变:“过去河水浑浊,现在可洗衣浇地;过去矿渣堆积,如今绿树成荫。”灵宝还将原采矿坑口改造为植物科普园等生态教育场所。2022年,小秦岭生态修复案例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,展示中国生态治理智慧。
从“被动治理”到“系统修复”。灵宝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后,小秦岭连续多年森林火灾零发生,动植物种类增至2400余种。新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场地运用先进技术,还原黄金开采史与生态修复历程,成为全国典范。灵宝抓住河南省生态修复试点契机,统筹规划生态要素,累计投入资金8.3亿元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。故县镇河西村返乡大学生孙鑫的连翘种植区,金灿灿的花海与青山相映,年产值超200万元,带动30余户村民增收。
绿水青山永续,幸福生活绵长。如今,灵宝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,城市宜居宜业。朱阳镇新店村果园里,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,果农丰收喜悦洋溢;汉山景区步道上,游客悠然漫步,享受自然馈赠;豫灵镇工厂内,绿色生产线高效运转,产品远销海外。“金山终有挖尽时,绿水青山将永续。”灵宝的探索实践证明,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凉爽秋风拂过小秦岭,绿树摇曳,诉说着一个关于绿色发展的永恒故事。这故事,属于小秦岭,更属于每一个守护绿水青山的追梦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