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以文化惠民为城市添彩
近年来,我市始终坚持惠民导向,以创新举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,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。
筑牢阵地,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我市围绕“文化+阵地”建设,构建起覆盖城乡、便捷高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网络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建成871家乡村文化合作社,78个城市文化会客厅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已投入使用,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数字赋能,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。在“文化+数字”领域,我市已全面完成智慧图书馆建设任务,共制作知识数据3万余条,打造了不受时空限制的“云端文化家园”,为市民提供了更便捷、更现代的文化资源获取方式。
艺术为民,优质资源下沉基层。通过“文化+民生”持续开展省市舞台艺术送基层、戏曲进校园、惠民戏剧展演等品牌活动。其中,“唱响村戏·专场晚会”因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质量的内容制作,成功入围全国“村晚”示范展示,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。
活动引领,品牌节会亮点纷呈。依托“文化+活动”,我市文化活力持续迸发。全市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.9万余场,各类节日惠民活动2600余场,累计惠及群众230万人次。作为全省“春满中原·老家河南”活动主会场,成功举办了两届陕州地坑院灯会暨中国黄河非遗文化大集,并先后举办了2025年河南省夏季村晚、非遗三门峡·百姓文化汇、乡村好物展等大型活动,有效促进了文化传承与消费,展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。
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和丰硕的成果,展现了我市坚持惠民导向,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的扎实成效。在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中,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“优秀”等次,稳居全省“第一梯队”。
下一步,我市将继续坚持文化惠民宗旨,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。